
为积极响应用国家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行动部署,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(AIGC)技术在设计领域的迅猛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,艺术设计学院于7月4日下午2点,在逸夫楼报告厅隆重开启了“AIGC×设计教育:教学重构与范式创新”系列讲座的首场活动。本次系列讲座的首场活动特邀次元空间(重庆)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、“建筑学长”AI创作平台主理人文怀俊先生担任主讲人。讲座吸引了艺术设计学院全体师生的热情参与,讲座现场气氛热烈。



本场讲座以《AI的进化之路:从概念到生产力》为题,文怀俊先生从图灵测试、ENIAC诞生谈起,系统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,梳理了AI关键技术节点:从专家系统、机器学习、深度神经网络,到AlphaGo的崛起、GPT模型的演化,以及Sora视频生成、AI Agent的前瞻应用……一幅横跨70余年的人机智能发展图景徐徐展开。

他以精炼的技术语言、丰富的图文案例,详细解析了AIGC如何通过深度学习、生成对抗网络、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,实现从文字、图像、音频到视频等多模态内容的自动生成,并以此作为新的创意生产范式重塑内容产业链。

作为国内领先的建筑AI辅助设计平台,“建筑学长”团队长期深耕AI+建筑设计方向。讲座中,文怀俊重点展示了Stable Diffusion、ComfyUI、GPT-4o、多模态AI Agent等底层模型如何融合,驱动建筑设计、视觉传达、空间生成等实际案例。他现场演示了如何“用嘴改图”,即通过自然语言提示指令,即可实时生成、编辑建筑效果图,打破传统建模渲染流程。
通过建筑AI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的实例分享,讲座强调未来的设计师不仅要懂设计,更要理解算法与人机协同,将AI作为创意实现的“第二双手”。

讲座不仅是一场关于技术的科普分享,更是一次对设计教育范式变革的思维激荡。文怀俊指出:AIGC的到来将深刻影响设计人才的培养路径,从传统“技能驱动”转向“思维驱动”“系统驱动”和“协同创造”。教师角色将从“知识传授者”转变为“问题提出者”“共创引导者”,学生则应主动掌握Prompt Engineering(提示工程)、数据美学、跨模态表达等AI时代新能力。
“设计教育需要进入AI共创的新阶段,技术不再是限制,而是放大。”他鼓励学生要敢于探索、勇于尝试,用好AI工具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和表达系统。

“本次讲座为学院探索‘人工智能+艺术设计’的交叉路径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。”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林铓表示,系列讲座将以AI与设计教育融合为主线,持续邀请业界先锋、技术领军、教育改革者共同参与,为师生搭建前沿视野、实践交流、教学重塑的开放平台。
在人工智能不断颠覆内容生产、视觉创意和人机协同逻辑的今天,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将以更开放的姿态、更务实的行动,拥抱技术进步,重构教学体系,着力培养具有数字素养、创新能力与跨界思维的未来设计人才。
初 审 | 李乔
复 审 | 韩璘
终 审 | 吕欣